返回上级
一点说明:
此文章是对播客中我感兴趣的内容的文字稿总结(非 AI),虽然我尽可能的保留了原意,但也有改动便于自己理解,可能存在理解与原意不一致的情况,所以建议收听原播客获取完整的一手内容。
源播客:赚到 RMB 的 AiPPT、赚到美金的 ACE Studio 和赚到用户留存的捏Ta | AI PMF 系列创始人对话
话题:AI 产品如何实现 PMF
主播:42章经的创始人 - 曲凯
嘉宾:AIPPT 创始人 - 赵充),ACE Studio 创始人 - Joe,捏 Ta - 胡修涵
相关产品:
学到什么?
AIPPT
Ace Studio
捏它
❓ 2024-08 上线,11月就有 100万访问量这个是怎么做到的?
产品因为它一直赚钱,所以就我们获客的这个上限就会比阈值会高一点。只要是这个 ROI 为正或者能赚钱,就可以一直地去放量嘛。
Excel,Word, PPT 里头变现最好的就是 PPT,因为它是一个做价值彰显的一个。它本来就是门面,对外汇报总归都是要用它的。
我们跟传统厂商现在其实都不是在竞争关系,我们是打开了更多的用户,比如帮孩子写家庭作业。
❓ AIPTT 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怎么样使用?
产品的核心是有两个流程
❓ 你觉得 AI 生成内容现在整体的质量效果怎么样?
现在就我不好评价说质量怎么样,但用户挺爱买单的。就是用户就付费率非常高,比之前的这种工具类的付费率都高,跟金山现在的付费率差不多,所以用户应该还是比较满意的吧。AI 打工感比较强,就是你看这个 AI 在帮你写大纲,一页一页地写PPT,接着就付费了。
❓ 你是怎么做(开始)项目的?
每一个项目就是都是 500 万预算的,相当于我市场调研,做完市场调研的工作,然后这个找到操盘手,然后这个操盘手都是在这个领域干过 10 年以上。我相当于我出钱,我组团队跟操盘手合作,迅速把这个项目拉出来。
❓ 大家为什么不自己做 PPT?到底谁在用AI PPT?(用户画像)
其实我们的核心用户群跟 office、跟金山是岔开的,他们的用户是频繁、专业的做 ppt。我们的用户一年就做个两三次,甚至一个季度就做一次。
其实不担心这个频次,因为频次问题其实还是要用多产品来解决。你看我们 Q2 会上线文生图文配图、文生表,然后文生文,然后文生虚拟人,然后以及说协作的功能。对,这些产品上了之后它自然留存就上来了。嗯,所以留存从来不是说我现在功能就是这样,那个我就能把留存提升的就是基本上就是靠产品矩阵跟这个内容,所以这个就一步步往前走就行了。
❓ 现在你们使用 AI 的核心占比是多少?
AI 就解决的是这个大纲的环节,可能占个 10 ~ 20%,比较低,但好像没有它这个事也不成立,因为在用户体验上 AI 贡献了 50%。
❓ 未来会担心大模型自己把这个事做掉吗?
不会,大模型是个技术,它不是一个产品。我们核心还是解决产品问题。
❓ 你在整个的 AI PPT 的过程当中,你觉得做得最对的几件事情是什么?
我觉得做得特别好一个事就是各种渠道资源,我们非常重视渠道,因为我其实本身就是做广告、做流量做增长的。
❓ AI PPT 现在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一个是用增,一个是产品,第三个是内容版权,我做这个爱设计这个项目就引入的第一个战略资源就是视觉中国。
❓ 你怎么看这波 AI 的机会跟你之前十多年移动互联网什么那些经验比起来,你觉得有哪些相同不同的机会?
传统的 office 厂商 1000 个 feature 的优势可以被 AI 打破了,因为用户生成 PPT 或者生成文档的工作流程被 AI 改造了,所以之前的厂商的优势没那么明显了。
CEO 不能把自己降维成一个产品经理,如果是你降维成一个产品经理,说明你没找到一个产品经理,一个好的产品的 partner 去帮你带这个事情。 CEO 最主要的角色是组织以及链接公司内外部资源,就这是 CEO 的核心职责,而不是说向下补位,去补增长,去补产品,然后去补运营。
❓ 为什么我们碰到的很多早期创始人不是你这样的?我觉得他们可能就没有足够的本钱去招到那么好的人,所以他必须要自己顶上。
很多的这种新创业者,就是他在招聘上没有花足够多的时间。我在研究一个公司的时候,他们公司可能会被我面 50 个人,就把所有人除了老板都面完。
❓ 分享一个市场调研的方法?
市场调研的一个方法是要聊非常多的很实际的人。
比如说我们要打版权战这件事情这个账啊,然后我在市面上 Mapping 出 10 家公司,每家公司聊 10 个人,聊到他的增长的人,聊到他内容的人,聊到他产品的人,甚至聊技术的人,然后把这些信息从各个角度拼凑出来之后,基本上就是一个商业计划书。
这是 ACE Studio 的第二次采访,第一次是关于他们去 HF0 半年内增长十倍的传奇故事,我也记录了下来: 信念感与硅谷顶尖孵化器的奇遇:赴美三月,实现千万刀 ARR|对谈 ACE Studio 创始人 Joe
播客聊了 ACE Studio 是怎么样从年初开始从 0 做海外市场,并且找到 PMF,那相信大家听了 ACE Studio 的故事,是能够对出海这件事更有信心,然后也能更勇敢地去迈出这一步。
❓ ACE Studio 是什么?
用户可以在 ACE Studio 上面去生成具有出品级质量的 AI 的歌声,这是当前的状态,然后未来我们会让它变成一个 all in one 的 AI 音乐工作站,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这里边创作歌声、伴奏,打磨这些歌曲,最终把它变成一个出品级的质量。
❓ 怎么发现这个需求的
我们逐渐发现说在这个音乐制作的环节里边有一些真实的需求,比如说一个人他要搞一首歌,歌曲里面其他所有的要素都可以在一台电脑里边完成。但唯独有一个真人要唱歌的时候,他要么自己,要么去找到其他人,走进录音棚里边。这是一个非常不优雅的过程,而且是一个非常费时间跟金钱,很昂贵的过程。所以我们发现说歌声可能是 AI 音乐里面第一个最优最好的切入点。
❓ 你跟 suno 的核心的区别是什么?
你用 suno 的时候你会发现刚开始很嗨,你输了一些prompt,出来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很美妙,但是你非常严肃地去使用。他想用他来创作一些好内容的时候,你总会发现其中有10%、 15% 的东西不尽如人意,这个时候你并没有办法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的修改。
你修改一点点 prompt 或者是歌词,它的结果就会是 completely different,那你要重新再去在上面修改,又会产生一个全新的东西,又会有新的问题。但是我们希望打造的东西是你可以有 suono 这样的能力,就是很简单地输入一个文本,然后产生一个 85% 好的东西,同时你还可以在 studio 里边继续这 85% 的东西,继续地修改,直到达到你理想中的 100%,这个就是核心区别。
我们比较相信说这个(可二次加工)才是 AGC 产品的未来,就是因为你会发现说今天的 AIGC 全部都是在给人创造的,并不是内容,其实全部都是创作的素材,就是这个素材交由到创作者手里进行二次加工和修改才能产生价值。
视频生成今天即使强如Sora,它生成的也是一些美妙的镜头,并不是美妙视频。镜头和视频之间的 gap 是叙事,剪辑,是很多故事的成分,是很多创作者把那个 humanity 加进去的成分。所以未来我觉得就是今天单一模型打遍天下,这个路子可能很快会结束掉,就是会变成模型只是产品里的一部分,而这个产品需要有成熟的这个整个的创作的工作流,这是我们比较相信的一个一个未来。
❓ 7 位数人民币的月收入,涨得非常快了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我们拍脑袋地认为说他买我们一个软件一年用两次就可以回本,因为比如说你请一个歌手一次 500 块钱,所以我们定了一个 1, 000 块钱的这个年的会员的价格,但最后其实去年我们发现对我们有需求的用户很多,但是他的付费转化率仍然是不高的,因为用户在掏钱的那一瞬间其实是有很多这个纠结的,比如他可能想说万一买了不会用怎么办?所以在国内我们最终的那个新增付费率就是假设每天新来 100 个人,付费率是 1% ~ 1.5%。
比如说在中国音乐人或者叫做 Music Creators 大概是个什么样的群体?我们自己体感一下,就是你身边认识音乐人吗?你朋友里面有几个音乐人?很少,但是全球的音乐人可是有 1, 500 万之多,这个数量级几乎相当于 UI 设计师(可能比平面设计要少一点),但是你今天在中国,你想我朋友里面有没有平面设计师,你会觉得挺多的,这是一个挺大的群体。
那这些音乐人去哪了?都在海外嘛,你在网易云上看到,比如说注册音乐人数就是 50 万,并且里面大量的可能是翻唱歌手,最终制作方面可能只有 10 万左右的人,但是 Spotify 的这个人数是 1, 000 万,而海外不仅有 Spotify,还有 YouTube music、 apple music 等等等等,那我们进一步到 YouTube 上去搜,比如说我们搜 music production 等等类似这样的关键词,你会发现有很多他就是自己是一个写歌的,或者是做歌的人,他的粉丝可能是几十万或者是大几百万的粉丝,Follow 他的人全都是搞音乐的,或者是想学音乐的,在中国你很难想象有一个网红,他是因为他教别人怎么制作音乐,他有 100 万粉丝。那这两个完全不同的土壤,按第一性原理讲那边就大得多,我们为什么不去那边吃肉呢?
❓ 怎么开始运营海外?
第一个我们想到的就是我们去 Reach out 所有的这些 Youtuber,我们用相对一般的英文,然后用 ChatGPT 帮我们梳理一下,然后跟他们说,你能推广一下我们的产品吗?就这样,我们 Reach out 了将近 100 多个 Youtuber,没有一个人回我们,有一个人回我们,还拒绝了,然后当时我们就绝望了,就觉得这海外也太难搞了。
但是后来我们做了一个比较有趣的决定,其实也是非理性的,就是我们想出去看看,我们就想迈到那片土壤上。我们就很紧急地去报名参加了全球最大的那个音乐行业展,叫 THE NAMM SHOW。那个时候我们想的是就算没有展台,我们自己脖子上挂着牌也要出个摊,我们也要在那去跟人家讲,然后最后幸运的是有一个展摊空出来了,我们就花了三天时间制作所有的物料,在那边现买电视、买音箱,最后搞定了这个展台,然后很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就是在这个展会上经常会出现一些看似貌不惊人的美国人过来跟我们聊聊,然后他们无一不是两个反应,第一个反应就是 i can' t believe it,第二个反应是 i told you,是他带了一个自己的朋友过来,他又到了我们的展台,然后跟他朋友说 i told you,我没有骗你吧。然后他的朋友又 i don' t believe it,然后更惊喜的是这些对我们感兴趣并且留了联系方式的这些人我们收集了大概 100 多个人,我们事后去查他们的邮箱和名字,大概能对应出来有 20 个以上的格莱美的获奖或提名的人。这些人卧虎藏龙,然后这些人他们的口口相传,虽然并没有直接给我们带来新增,因为这也没有多少人,但是它给我们带来一种被信任的氛围。
这之后我们就神奇地发现说一些 Youtuber 他们会回我们的邮件说之前我的朋友在 NAMM 上看到了你们,我觉得你们是很有趣,我们是不是可以一起合作一下,甚至有些人更大的 YouTube 会主动发邮件给我们了,然后我们就沿着这个趋势,我们今天为止无非也就投出了 5 个 YouTube 的合作推广视频,平均单价在几百美金到一到几千美金不等,但是他就直接把我们的收入从原先几十万人民币顶到了几百万人民币的这个 level。
现在核心的收入和受众在几个月时间从国内完全转到了海外,我们在今年 1 月份的时候,人民币收入占比还是90%,现在美金是90%。
❓ 国内和国外人群你看起来他们的付费习惯、使用习惯什么的有什么特别大的区别?
一言以蔽之,就是西方用户确实更倾向于付费。他们付费的概率高很多,现在的海外的数据是每 100 个新增用户来有 15 个人会付费,基本是国内的 15 倍了。
而且海外是订阅,他还有循环扣款,直接绑信用卡,到时间就扣钱。
❓ 你们后面就还是以海外市场为主?
是的,而且我今天还有一个非常大的体感,就是说可能是 19 年也会有一波出海,但那一波出海更多的是中国是高地,因为中国有 DAU 这个北极星指标,单一大 DAU 市场,然后你去用这个东西来辐射东南亚,辐射中东。但是今天我们可能更多地把自己应该看成是以色列人,就是我们并没有一个外挂叫做你背靠中国市场,你只有一个优势可能就是中国人比较努力、勤奋、聪明。然后你其他啥也没有,你是要攻克一个高地,这个出海的这个目标 exactly 就是 USA,而不是什么海外这些泛概念。因为今天的北极星指标是付费率, UP 值是 ARR,所以美国才是付费用户的高地。
❓ 这几个月里面你就是出海这件事本身,你觉得做的最正确的几件事是什么?
我觉得第一就是要找到你的那个就是流量阵地,比如说我们这个产品,我们会发现我们流量阵地首先是YouTube,其次是那个Instagram,就是对于社交媒体来讲我们 Instagram 特别重要,只有在这些地方才能获得流量。我们前期也会盲投瞎试,包括我们还投过搜索广告,发现就是都是亏得一塌糊涂,完全都是 ROI 为0。那从 ROI 为 0 到 100,就是我们 KOL 的视频。这产品没有任何变化,就是你的流量阵营变了,这个事就是你得真的去了解去试过这些地方,你才能弄明白。
❓ 你们的发展阶段是怎么样的?
第一阶段,因为最早发现的就是那群用户的需求(把角色做成壁纸美图),但当时犯的一个推论上的错误。
一开始想要牵引用户去做更剧情类的创作,发现有两层用户,上面的用户他有强的控制力要求,需要精确表达(但 AI 做不到精确),底层的这群用户他只愿意消费,不愿意去构思剧情。我们一开始做的 AI 产品更适合的是中间层人群,让 AI 辅助构思剧情,但发现这个中间层人群不这么存在。
用户不想要创作(认为门槛高)是因为创作要素拆解得不够好,公式是创作要素 = 创作线索 + 创作手法 + 主旨。
比如抖音做得很好,分析他们的创作要素是:卡点音乐 + 拍摄剪辑 + 记录你的美好生活。
捏他将角色扮演作为线索,AI 生图作为手法,虚拟人生作为主旨。
一开始捏他找的线索有点弱,只提供了一些 Prompt 碎片,幸运的是还是有用户坚持用,我们就开始寻找他们为什么坚持用。
我们发现是因为他们对于某个角色有持续的创作热情,持续地围绕着角色去把它变成自己的某种幻想,然后我们就开始根据用户喜好开始改产品,进入捏他的第二个阶段。
第二阶段就是现在捏他的玩法:用户选择或者创作自己的角色,然后用角色进入一个个的奇旅剧情,OK,那个角色会影响这个剧情的发展的,同时你可以在剧情的关键点上给角色用 AI 捏图的方式去拍照。
❓ 用户角色属性不同对剧情有影响,会不会遇到剧情收敛的问题?
剧情主体走向并不随着角色的变化发生那么大的变化。
这是有意为之,用户希望保持剧情真正的高质量,他不一定觉得自己能够随机走出来,并且用户没有那么强的意愿、动力去改剧情。
❓这个场景是不是有点小众?
这个场景其实一点也不小众,这个场景就是模拟人生游戏的场景。模拟人生游戏已经非常成熟。
❓ 对目前 ai 的看法?
现在这一代 AI 其实做原创的能力是不够的。
AI 当前更适合做 composer(编曲者)而非 creator(原创者),应该避免陷入"全自动创作"的技术幻想,当它从一个 creator 退化到 composer 的状态,它就能够比较好地去利用它的特性来做高质量输出。
❓ 如何定义找到了 PMF
行业基准是 421 法则:次留40%/周留20%/长留10%,达到了这个标准则说明产品质量良好。
我们的长留还不错,但次留和周留可能都很差,说明他的使用模式不高频,频次不高导致消耗(Token)很低,付费空间就会打折扣。
所以当我们把这个线索,就是刚才说的剧情的这部分给他准备好以后,那我们会发现他每个用户的消耗能力一下提升了,次留和周留也高了。
消耗高了所以大家开始吐槽电量不够。
❓ 大家也都提到了每次的推理成本,那是否应该收费?
如果你过早地对创作行为收费,是一个很大的抑制创作行为的方式。所以我们通过看广告或者等自动回复来增加电量。
❓ 这一年多以来,你觉得哪些地方是做得对的?
首先始终是围绕一个主题性创作,让用户相对来说能够比较深入地去洞察,而不是去浅浅地聊聊天。
社媒上的内容需要去实验哪些 AI 参与制作的内容有 Content Market Fit,反面是一些做内容的人使用 AI 做出一些炫酷的东西,他可能很多的是科技爱好者去尝尝鲜地夸他做的技术不错,但这种内容是没有什么生命力的,实际如果不关心 AI 的人去看,根本就看不下去。
❓ 捏他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
核心竞争力是我们这样子的团队在非常少(可能两到三个)的人之间就能形成从用户的需求洞察到模型底层优化的闭环。
❓ 产品经理是否应该关注技术变化?
需要,要完成需求的细节就必须得自己是一线的了解者的同时,又是一线的技术实操者,这样他才能够在比较准确的范畴上判断什么时候是最适合把某一个新的技术落进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