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级

2025 年的今天,活下来的B站UP主们到底都是如何赚钱的?

2025-10-25
智能路障

源视频:2025年的今天,活下来的B站UP主们到底都是如何赚钱的?【UP TALK】

主播:智能路障

话题:自媒体如何赚钱?分析每种类型的 up 主赚钱方式有何不同。

 

学到什么:

  • 现在商业生态已经和之前不同,现在自媒体要赚钱,不仅需要有做内容的能力,还要有商业能力。
  • 如果只有内容能力,没有商业能力就去做充电视频,必须保证内容有特色且质量过硬。
  • 直播百舰也就是 5 ~ 8 千,和上班一样,实际上靠的是大哥,但 B 站大哥很少。很多人直播其实不赚钱,但直播可以为他自己带来情绪价值。
  • 抖音和 b 站带货的区别?
    • 抖音上下滑动很容易让人脱离思考,博主可以毫无压力的用最夸张的方式去带货,这都很容易让人冲动消费,而 b 站用户主要是来看高质量内容的,不喜欢 “321 上链接“ 的氛围。
    • 抖音直播间的主播拿出了某个商品后,购买窗口是限时的,要比价还得退出直播间打开淘宝,操作成本太高,所以很多人干脆直接就在直播间下单算了。而 b 站的评论区和弹幕功能都比较好用,信息差空间特别小,譬如要是有 up 主把一个东西卖很高的价格,评论区马上就会有正义的逼友出动指责 up 主割韭菜。
    • 短视频平台观众和主播是萍水相逢的关系(通过滑动手指),就算买到了不满意的东西,能申请售后退款什么的,也无法对那个带货主播本人造成什么口碑上的影响,而 b 站的 up 比较中心化,有固定的粉丝人群,如果质量不好很容易翻车。
  • 抖音的特点这必定会导致质量与售后问题,在 b 站带货就要解决抖音带货的痛点:大件、难决策、售后。
  • 如何平衡喜好与商业?
    • 尽早考虑经营问题,先生存下去才有机会谈更多事情
    • 同时也要做自己,才能保持热情在这个行业坚持下去
  • 不要过度理想(比如不接商单),先走出去,认清并面对现实。

 

在 2020 年前后,并不需要商业能力就能赚钱

在 2020 年前后, up 主赚钱主要是靠激励和商单。所谓激励计划, b 站会在某个时间节点预估接下来一个季度会产生多少播放量,提前规划一个激励池,打一笔钱进去,接着 up 主们在这个池子里面分钱。 2020 正是各个平台扩张期,所以 b 站出手阔绰,而且分钱的 up 主又少,那时做出一个百万播放的视频甚至就能获得七八千的激励

至于商单就更好理解了,在那几年的红利期,很多品牌都很焦虑,怕错过 b 站的 z 时代,所以都会疯狂来投商单,当红的大 up 可能都接不过来,要拒掉很多,那时哪怕 up 主只沉下心做内容,也能接到不少商单,而且投放普遍,不过问你播放量给的价格,一般就是粉丝数除以 10 ~ 15。所以那时候 up 主赚钱最快的捷径就是不断做爆款内容,出圈涨粉。

 

现在自媒体要赚钱,不仅需要有做内容的能力,还要有商业能力

现在随着自媒体行业发展逐渐成熟,所有平台都陆续下线了激励计划。现在自媒体要赚钱,不仅需要有做内容的能力,还要有商业能力,现在已经发展到一个商业能力强的 50 万粉的 up 主,可能年营收要比商业能力一般的 300 万粉 up 主要多几倍

就 2025 年的 b 站来说, up 主赚钱的模式主要有两种,ToC 和 ToB。

ToC,也就是赚用户的钱,比如充电视频直播带货、做私域流量,提供定制服务等等。

 

贴片广告能一劳永逸解决 up 赚钱问题吗

曾经 b 站充斥着一种声音,有人认为应该提供贴片广告,大家这样建议的理由是很多 up 主只有做内容的能力,但养不活自己和团队。如果有贴片平台,一劳永逸解决这类 up 主赚钱的问题。

但我其实一直不太认可这种观点,目前存在贴片广告的那些视频平台,如爱奇艺、腾讯视频等,他们不仅贴片密度高、时间长,而广告其实收益并不高,大头还是靠会员,这些在财报中都是有公式的,可想而知, b 站就算加贴片广告,能否解决 up 主赚钱问题不知道,但严重影响观众的体验是一定的。

油管能这样做是因为谷歌做了多年搜索引擎,现在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数字广告商,资源是无敌的,在甲方那议价权很高,而国内的广告行业很卷,企业其实已经不太愿意投这种广告了,特别是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下,大家非常追求 ROI 转化率这些数据,有的广告甚至不给钱直接按成交量给佣金

像什么转转、加速器、牙刷按摩枕,本来就在 b 站养活了很多 up 主,如果他们直接变成了贴片广告,很多 up 主能接的商单又少了一大批, up 主的境遇可能会变得雪上加霜。

 

充电视频能赚钱吗

所以现在针对只有内容能力,没有商业能力的 up 主, b 站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充电视频,充电收益的预期很明朗,只要你能稳定产出内容,而观众又愿意买单,这个收入非常稳定。

充电模式的优点很明显,如果说服一批观众稳定充电,基本上可以直接告别接商单生活了,只需要心无旁骛做内容即可。缺点也很明显,首先头部效应太严重,腰尾部 up 充电量普遍不高。

其次是内容必须有特色且质量过硬,否则根本无法说服观众给自己充电,而且要每个月认真交付内容,没有什么水视频的空间了。像我这种不做充电的,有时候状态不好,偷懒一两个月完全没问题,但如果做充电这样做,观众是一定会有负面评价的。

 

直播能赚钱吗

直播打赏与充电相比,这是一个收入高度不稳定的模式,要知道在 b 站只要你有稳定的百舰,就已经是一个非常牛的主播了。舰长 138 ~ 190。b 站抽50%,如果用户是苹果开的舰长,苹果还要抽 30% 分到 up 主手上大概也就 50 ~ 80 块钱,百舰也就是 5 ~ 8 千,还要扣税,其实跟上班差不多

主播实际上靠的是大哥,可能直播间有 1, 000 观众,但 990 人都是不报米的。排名前几的大哥可能一高兴给你上个提督、总督,甚至给你刷个几万块钱的,这才是打赏的收入大头。而众所周知, b 站的大哥比较少, b 友主打一个只陪伴不报米,所以主播往往要结合和平台签约以及直播、游戏、商单等形式的组合,收入才能达到一个比较可观的收入状态。

但是大家不要小看直播的力量,我认识一些 up 主兼主播,他们可能收入结构是视频商单占90%,直播只占10%,但还坚持直播,这又是为啥呢?答案就是直播可以给你带来不可思议的用户粘性。我每年直播次数可能不超过 10 次,所以直播间常年也就几百人。但三四年来,每次我开直播来的都是那几个老熟人。

除了用户粘性,直播和做视频所获得的反馈也不一样,直播时的反馈非常及时,在主播给观众提供情绪价值的同时,其实观众也在给主播提供情绪价值,真正会有一群粉丝围着自己转的感觉,而很多人很需要这种情绪价值,可能跟金钱的重要性是相当的

 

如何在 b 站带货

其实之前一直流传着一种观点,就是在 b 站带货是带不动的,因为 b 友都比较会过日子。但我仔细观察后其实并非如此。我当 up 主后,我妈也成了 b 站用户,但她使用 b 站以来,从没有在上面买过任何一个东西,可几乎每隔一两天,她都会在音符直播间买点东西回来。

同一个人在两个平台展现了不同的行为,这说明不是 b 友经济能力的问题,而是平台调性的问题,因为 b 站是一个典型的内容消费网站,大家开 b 站就是为了看视频的,买东西的意愿并不强,就像你去爱奇艺看一部剧,右下角有弹出广告,暂停有广告,开播前也有广告,但广告再怎么多,恐怕也不太能够激起你的购买欲望。

音符这种平台用户上下滑来滑去的是很容易促使观众脱离思考的,他滑到一个视频或者直播间,与那位博主是萍水相逢同的关系,所以那些博主可以毫无压力的用最夸张的方式去带货,比如录制对着产品一通猛吹的几十秒短视频,或是在直播间嚎叫 321 上链接,这都很容易让人冲动消费。

而 b 站 up 主太过于中心化了,这是用户主动选择内容的平台,如果对视频内容不感兴趣,压根就不会点进来,以后觉得内容好才会选择关注 up 主,这意味着观众对 up 主接下来的内容保持着更多的期待感。如果 up 主去带货,内心里是很落不下面子的。再说一贯做优质内容的 up 主,突然一改风格,想办法鼓动大家的情绪,让人冲动消费,观众也会觉得怪怪的。

而短视频平台的直播带货还有个逆天特点,我们用淘宝、京东、拼多多等购物 APP 时,对着一个商品可以反复搜索,冷静比价,找最低价的商家买,但直播间的主播拿出了某个商品后,购买窗口是限时的,要比价还得退出直播间,打开淘宝搜索我刚才那个主播带的东西,这样操作成本就太高了,而且搜索过程可能会错过接下来的直播内容,所以很多人干脆直接就在直播间下单算了,但如果你耐心搜一搜的话,说不定会发现价格跟淘宝没啥区别,甚至还更贵。

可 b 站的评论区和弹幕功能都比较好用,信息差,空间特别小。譬如要是有 up 主想割韭菜,在视频中带货,把一个东西卖很高的价格,评论区马上就会有正义的逼友出动指责 up 主割韭菜。

短视频平台的带货主播还喜欢请明星帮忙带货,大部分抖友们想事情的逻辑是这样的,明星都用这个东西,那这东西肯定靠谱,而逼友们才不是这样想,逼友就是专门解构明星的。

那带货在 b 站就完全没机会吗?我不这样认为,在 b 站只是割韭菜比较难,但如果真正有实力,甚至是比短视频平台更容易做大的,以直播带货的标杆 up 主迷瞪来举例,他是一个在 b 站做各种家居家电装修建建材赛道的 up 主,他们之前的视频风格很硬核,比如说同一款沙发,京东卖 2, 000,线下门店里面卖 4, 000,这俩沙发有啥区别呢?很多观众搞不懂,他们就直接买两台回来,把沙发全部拆开,告诉大家到底有啥区别,我当时因为装修经常看他们视频,做了一段时间硬核视频后, 2022 年 3 月份他们在 b 站开启了第一场直播。如今三年多过去了,他们带货额度是多少呢?答案是 100 亿。没错,他们不仅是 b 站的标杆,在全网都是 top one 级的存在了。

为啥他们卖的这么好呢?因为他们选的是一个决策成本非常高昂的赛道:装修,第二个原因就是售后不完善。

短视频平台观众和主播是萍水相逢的关系,就算买到了不满意的东西,能申请售后退款什么的,也无法对那个带货主播本人造成什么口碑上的影响。而 b 友都比较挑剔,看不顺眼的 up 主在 b 站卖劣质产品一定会翻车,这看似是不利于商业化的氛围,其实反而相当于给消费者上了一层保险。而迷瞪因为做的是装修赛道,观众只会更严苛,他们前期用视频破除了信息不对称,因此积累了一批很信任他们的观众。大家相信他们才去购买,而且他们也依靠观众的信任赚了钱,所以当然负有推荐的责任和售后的义务。

装修家电随便都是几千上万的消费,如果给用户造成了不好的购物体验,在 b 站很容易给口碑造成负面的影响并发酵。但相反的,如果做的好,很容易形成口碑效应。尤其是装修这种人生大事,很多人刚面对时会像无头苍蝇一样,只能找朋友推荐。

当很多人在迷瞪这消费体验好,自然就会推荐更多的新用户,达成良性循环。

为什么迷瞪是在 b 站做起来的呢?这还是前面提到的问题,平台性质不同,在 b 站只要你专业度高,你所卖的东西购买的决策成本高,你就一定能卖出去

但做带货赛道也有个问题,那就是不能做泛流量,而要做精准流量。就像迷瞪,他们只做装修赛道,自然容易赢得观众的信任。而我是知识区、游戏区,啥都侃侃而谈,我突然跑去卖装修材料,大家肯定就不会信任我。

 

总而言之,看到现在大家应该也明白了,在 b 站做 Toc 很需要 up 主有一技之长,如果在自己所在的领域内专业水平过硬,是不怕没钱赚的。

 

ToB 商单 - 植入商单

接着再讲 ToB 的也就是去接甲方的商单,其实商单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植入商单,就讲的好好的,突然蹦出来个什么按摩枕转转,这种单子的投放方式很直白,你更新频率高,播放量也高,就会有人给你投,如果一个up,一期定制视频要 10 万块钱,那一期这样的植入商单可能只有 2 到3万,但其实这种广告也很赚钱,为啥呢?答案出在更新频率上,比如有些时政区的,他每天就不缺新闻聊,还有那些体育区的,比如足球、篮球等等,也不可能缺题材,因为比赛每天都在打,每场比赛都能出视频,在这种视频中植入一个广告,既不影响内容,也花不了多长时间。他一年可能更新 300 多条视频,能接 100 多条,植入广告也能年入几百万了

 

ToB 商单 - 定制商单

但我认为这种商单只适合更新频率高的日更博主其实还是少数,很多 up 其实都跟我一样,单兵作战一两个礼拜才能憋出一期视频,那针对这种 up 更多的是接定制商单,也就是一整期视频的目的就是为了广告。前面也说过,几年前只要老师做内容有人看,有一定粉丝量,基本上就会接到商单。

但这几年形势变了,现在做自媒体和做自媒体赚钱完全就是两码子事,接不接得到商单跟你的粉丝量、播放量毫无关系,只跟你所处的赛道有关系。比如说一个新的二游要出了,他们投放前会来 b 站找合适的账号。如果你经常做二游相关的内容,那当然就是甲方的首选。

比如你是腾讯游戏部门的高层领导,你底下管理着众多游戏项目组,你要天天看这个号,那这些项目组的小领导们会干嘛呢?他们当然会不断的在这个号上做投放,就是为了讨你欢心。别觉得我说的事情很荒谬,大公司的现状就是这么个情况,毕竟你被哄开心了,才可能给他们的项目倾斜更多的资源,很多 up 主很受欢迎期视频几百万播放,最顶典型的就是那些讲疑闻异事的,但很多公司的市场负责人、商务负责人根本不会看这些内容,也就根本投放不到这些号上面来。

 

想做的内容和商业的冲突

或者拿我自己举例子,我以前花了一年时间看了 50 本参考书,做出了鲁迅系列的 26 期视频连载。这个系列虽然很出圈,广受好评,但做这种视频其实接不到广告。甲方做宣传是有相应的需求的,他们很难把自己的广告需求和鲁迅这个人物挂钩在一起,弄不好还会出政治风险。

所以播放量高不高跟商单多不多、赚钱多不多是没有任何关系的。那就应该不去做想做的内容吗?这当然也不是,正如我前面所说,很多人直播其实不赚钱,但直播可以为他自己带来情绪价值,做视频同理,如果只为了赚钱,表达欲很快会丧失殆尽。

 

尽早考虑经营问题,先生存下去才有机会谈更多的事情

但是你如果要接广告,又不能只做自己想做的内容,这里给新人 up 的变现建议也是如此,要敏锐捕捉市场需求。如果汽车行业近几年竞争激烈,他们肯定会大力投放广告,但如果你没有做过相关的内容,别人凭什么投你呢?所以得多做相关内容,去调一调甲方,这样商单就会多起来。这就是为何以前很多知识区的 up 主做了几年之后,纷纷转战了汽车区、数码区、财经区。我知道这对很多只想做内容不想经营的人来说有一定的心理障碍。我以前也是这样想的, 2020 年商单最多的时候,我想着细水长流,不要过于商业化,就拒绝了很多商单。

现在回想起来,我只会觉得自己那时候太蠢了,有钱不赚,你装什么逼呢?只有那些在媒体公司或是报社杂志上班的编辑才可以做到只产出内容,什么都不用管,因为他们是拿工资的,不用考虑经营问题。但问题来了,就算不经营,在公司内也要处理人际关系,要应付老板,道理还是一样的,这个世界上就不可能有纯粹到极致的工作。

总之,能商业化,尽量商业化,先生存下去才是最重要的。赚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现在各行各业都很难,只要不下牌桌才有机会谈更多的事情,而且商业化的内容是没法过多追求自己的想法的。以前我对甲方改我的稿子十分抗拒,我觉得甲方不懂内容,也不尊重我,经常内耗,但我现在完全释怀了,你想让我改几次都可以,你出钱的。所以你是爸爸。

 

认清并面对现实

有一次一个甲方让我随意发挥,目的是提升品牌形象,但这个品牌我刚好很喜欢,能讲自己喜欢的内容,又同时赚钱,这多幸福啊。所以我一下子写了 2 万多字过去,做成视频有一个多小时,这诚意十足吧。结果这视频最后没发出来,因为负责投放的只是打工人,人家就是领工资的基层员工,他对自己公司的了解甚至不一定有我这种查了无数资料的人,专业涉及了很多细节,他不敢让你通过,所以审核流程极其漫长。其次你视频内容再丰富又有啥用呢?人家又不加工资,本来晚上 6 点就要下班的,你在这装懂哥搞那么长的东西发过去,害得人家晚上 12 点才能下班了。他不骂你都不错了,对他们来说播放量越高,他们的 KPI 才越好看,所以他们宁愿你做短一点、传播力度强一点的视频

 

参考任何指标来衡量自己的视频成功与否都是很虚的

我后来开始执着于一些指标,譬如虽然我播放量低,但会不会点赞、投币、收藏、转发的比例比对方高,因为我的内容质量肯定更高,观众一定更喜欢我的视频,不服气的我还去找数据看转发最高的是哪些视频,但无一例外的都是十几秒的搞笑短视频。然后看收藏高的是哪些视频,结果全是擦边视频了,因为收藏后不少人性压抑时,找出来自用会比较方便。又去看投币率最高的视频是哪些?知道答案后,我更加释怀了,因为投币率最高的是祈福类视频,比如说看到这个佛像留下你的硬币,你就能升官发财,顺利上岸。

也就是说参考任何指标来衡量自己的视频成功与否都是很虚的。

观众是多种多样的,你最终只会吸引到符合你调性的受众。但也正因为如此,我才喜欢在 b 站做视频。

 

如何保持热情:做自己

短视频的创作难度显著低于长视频,我一天就能创作好多个,那我一年接数百个商单不爽吗?

但我知道一旦陷入这种环境和创作模式,我就只能去用数据衡量自己的价值,纠结于每个热点的追逐,纠结于涨粉多少,纠结于少接了多少广告,这些东西也就开始阻碍我成为真正的自己

因为一个经常倍感压力、焦头烂额的大脑,是不可能产生优质思考,更是没法写出好内容的。最终我一定会丧失热情,然后在这个行业很难坚持下去。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个 AI 生成的内容越来越以假乱真的时代,做自媒体就像扮演一块吸铁石,靠着吸引力把大家聚在中心。所以做自己变得反而更重要了。

如果自己做的事情是最接近正确的状态,那不论是数据、商业化、口碑也都会动态调节到最适合自己的状态。

© 2025 bysir's Blog

👋 觉得这个模板不错?

我也做一个

© 2025 bysir's Blog

👋 觉得这个模板不错?

我也做一个